top of page
Search
RBM

【创世记第十八课4】那坛-圣会


那坛-圣会

(7b-9)


7b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。

8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,支搭帐棚。西边是伯特利,东边是艾。

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,求告耶和华的名。9后来亚伯兰又渐渐迁往南地去。

第9节在创世纪12章中是承前启后的。南地(נֶגֶב,Nekeb, south),作为专有名词指犹大南部、可以直到西奈半岛的广阔区域(创世纪13:3,20:1,24:62;申命记34:3;约书亚记10:40;民数记34:3-5)。


另外这里有两个动词描述亚伯兰到南地的行程。第一是נָסַע,这个动词出现2次,基本含义是to pull out, pull up, set out, journey, remove, set forward, depart。创世纪11:2将之翻作“迁移”。第二个动词是הָלַךְ,基本含义是to go, walk, come(创世纪2:14,3:8,5:22,5:24,6:9,8:3,8:5)。中文结合这两个字,意译为“渐渐迁往”。这两个动词显示从示剑到南地的行程,与从哈兰到示剑的行程不同:不断安营然后拔营启程(参考民数记33章)。


1、第一座坛


根据上文,第一座坛建立在示剑地摩利橡树那里。מִזְבֵּחַ,altar。这个字的动词זָבַח就是宰杀祭牲之意(创世纪31:54,撒母耳记上1:4等)。圣坛代表了以圣餐为中心的圣会。


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建了4座坛;另外2座坛分别在“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”(创世纪13:18)和摩利亚山上(创世纪22:2,9;耶路撒冷 )。而他的后裔继续这样的核心事工:以撒挖掘了四口水井,另建1座祭坛(在别是巴);雅各浇筑四根石柱,另建2座祭坛(伊利伊罗伊以色列在示剑,伊勒伯特利在伯特利)。


三位先祖所建的7座圣坛分布在以下5个地方:示剑、伯特利、希伯伦、耶路撒冷和别是巴;这是应许之地的地理坐标。这是贯穿两约的基本概念:圣坛、会幕、圣殿、基督和教会。圣坛至少有两大功能:献祭与神(神已经预备了祭牲——财物;另参创世纪22:14),神与同在(“显现”)。建坛献祭,这一属天的智慧就这样超越了巴别塔和金字塔,以及迦南的丘坛(בָּמָה)。


祭坛一方面显示了人在上帝面前的基本存在:罪人需要藉着献祭寻求神的赦罪与拯救。“若不流血,罪不得赦免”。而人从本质上,应该是谦卑、献祭和赞美神的存在。离开自己献祭的生命,人就不再是人,只是野兽(不需要献祭)和妖孽(以别人为祭物)。就创世纪1-11章而言,


我们可以看见与坛和献祭有关的3大事实。第一、罪人第一代后裔是献祭之人,只是亚伯和该隐的献祭有别(创世纪4:3-4)。第二、第二代新人即挪亚一家继续建坛献祭(创世纪8:20)。第三、大洪水之后的人类在巴别建城建塔,开启了城塔与祭坛两种文化的对立(创世纪11:1-11)。挪亚以后,似乎没有人建坛献祭了。从挪亚到亚伯兰的漫长历史时期,是无神论或人本主义文明时代,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。


另一方面,祭坛显示了上帝定意显示的方式:祂要藉着圣坛与人同在。圣经这种“形式主义”与异教自以为超越或本质的高深完全不同。“神乐意如此,你算老几”。


2、支搭帐棚


亚伯兰继续向前。עָתַק,这个“迁”字的基本含义是to move, proceed, advance, move on, become old, be removed;搬家、挪移(约伯记9:5等)。这次他到了山上搭支帐篷并且建立圣坛。一般来说,山也是迦南诸族神庙所在地(耶利米书48:13)。但是无论平原还是高山,亚伯兰要在那里高举耶和华的名。


建坛所用的动词是בָּנָה(创世纪2:22),而搭支帐篷所有的动词是נָטָה,这个字原意是放下肩上的重担和暂停之意(创世纪24:14,38:1,16等)。帐篷(אֹהֶל)是游牧民族的家,也显示亚伯拉罕在迦南的寄居生活。当然,这一幕最终是指向基督的(约翰福音1:16)。


两座圣坛之间,两座城市之间是亚伯兰的帐棚或住处。这里特别告诉我们亚伯兰帐棚的相对位置:“西边是伯特利,东边是艾”。我们在地上的处所在城市文明之间,在边缘地带。正如应许之地位于巴别塔和金字塔之间。这一幕也可能是为应验创世纪9:27的预言:“愿神使雅弗扩张,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,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”。


伯特利,בֵּית־אֵל,house of God;神的家,神的殿(提摩太前书3:15;希伯来书3:6,10:21;彼得前书4:17;哥林多前书3:17)。伯特利大致上位于示剑和耶路撒冷中间的位置。伯特利是雅各梦见天梯的地方,也是雅各将路斯改名为伯特利(创世纪28:19,31:13)。路斯是迦南人对这个地方的命名,לוּז的意思是almond tree,杏树。伯特利一直是一个宗教重镇,那里安置过约柜并成为以色列呼求上帝的地方(士师记20:18,26,31;21:2),那里也安置过金牛犊(列王记上12:28-33;列王记下10:29)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也曾经发生过一件非常的悲剧:先知以利沙咒诅嘲笑他的21个童子(列王记下2:23-24)。伯特利后来也沦为废墟,不过雅各作梦的地方成了旅游胜地(耶路撒冷向北17公里的Beitin)。


艾城,עַי,Ai or Aija or Aiath or Hai = “heap of ruins”(Et-Tell,或El-Bireh)。约书亚记7-8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在艾城的著名战役,亚干事件发生在那里。这是艾城的最后结局:“28约书亚将艾城焚烧,使城永为高堆,荒场,直到今日。29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,直到晚上。日落的时候,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,丢在城门口,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,直存到今日”(约书亚记8:28-29)。从亚伯拉罕到约书亚,艾城本来有400多年的时间悔改,但因为拒绝悔改最终沦为粪堆(创世记15:16)。


伯特利和艾城在神学上可能是对立方面的象征:上帝之家与死亡之地。中间是教会。


3、第二座坛


亚伯兰的第二座坛建立在他帐棚附近,同样也在伯特利和艾城之间。这是约书亚伏兵之地(约书亚记8:9,12);教会是上帝直取两城而埋伏在两城之间的重兵。


值得注意的问题是,亚伯兰第一次建坛没有提及“求告耶和华的名”;是否因为环境恐惧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这里记着:亚伯兰筑坛之后,“求告耶和华的名”。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亚伯兰的生活与巴别塔生活的彻底决裂。那时,“他们说,来吧,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,塔顶通天,为要传扬我们的名,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”(创世纪11:4)。现在,“求告耶和华的名”取代了“传扬我们的名”。


一方面,向神求救;另一方面,见证主名。这是正式的崇拜(创世纪13:4,21:33,26:25;西番雅书3:9)。我深信,在谈论人名和名人为普世价值或大众生活的迦南和世界,亚伯兰的声音一定是微小而孤独的。但那一次呼告,是全世界真正的雷霆。亚伯兰愈战愈勇。


但福音同时包含着审判的信息。上一次人类求告耶和华的名在创世记4:26。那是在大洪水之前,在伟人时代之前(创世纪6:4-5)。大洪水之后的人类同样难逃伟人及其覆灭的厄运:“26挪亚的日子怎样,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。27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,又娶又嫁,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,洪水就来,把他们全都灭了。28又好像罗得的日子。人又吃又喝,又买又卖,又耕种,又盖造。29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,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,把他们全都灭了。30人子显现的日子,也要这样”(路加福音17:26)。


今天的人类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,也是大洪水前的人类,也是迦南地所多玛时代的人类。历史开始的地方,也是历史结束的地方。人类是没有希望的,仿佛上了发条,不顾一切奔向艾城。但是建坛呼告耶和华的名,或者建立教会,毕竟可以呼喊挪亚一家进入方舟,呼召罗得一家逃离所多玛,出死入生。这是唯一的希望了。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。




20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