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门夜读|被绑架的耶稣(太21:1-11)
- RBM
- 2 days ago
- 15 min read

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,阿门。
让我们一起来读马太福音21:1-11,
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,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。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,对他们说,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,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,还有驴驹同在一处。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。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,你们就说,主要用它。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。4 这事成就,是要应验先知的话,说,5 要对锡安的居民(原文作女子)说,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,是温柔的,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。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,7 牵了驴和驴驹来,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,耶稣就骑上。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。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。9 前行后随的众人,喊着说,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。高高在上和散那。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,合城都惊动了,说,这是谁。11 众人说,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。
这是耶稣基督的福音。
各位弟兄姐妹,今天我们讲人间的另外一种试探,就是荣耀的试探,权力的试探;被人欢迎和被人喜悦的试探。
但在教会传统中,所谓“荣入圣城”(The Triumphal Entry)中那个热烈欢迎的场面,被当做正面的、值得效仿的属灵行动,这是教会对圣经严重而普遍的误读之一。
我们把魔鬼和人类利用荣耀绑架耶稣的行动,视为讨神喜悦的属灵事件,所谓“棕树节”就是滥用的见证。
即我们常常把圣经记载的等同于圣经所鼓励的,这种读经的方法是很危险的。
外邦人不了解圣经的诚实,因此用一些非常恶劣的事件来攻击圣经和神的选民。
另外一种情况是,神也用有一些负面事件的必然发生来应验神的预言,但未必等于所应验的事件是神所希望发生的,这是“事实判断”,而不是“应然判断”。
因为神了解人有多坏,人会不可避免地干出什么样愚昧和残酷的事来。
当然,神也会使用这些祂不喜悦的事件达到祂更高的目的(马太福音24:9)。
我今天要讲的核心信息是:耶稣胜过了这场夹道欢迎,继续祂的十字架道路;而我们应当同样跟随耶稣的脚踪。我们自己不可能穿越这样的捆绑,因此求神帮助我们,阿门!
一
宇宙新王(1-5)
1、精心的预备
我们今天遇到了圣经文本的另外一种常见的结构,就是“平行结构”:第一部分(1-5)讲神的计划和神的意思——天国的君王来了;与之平行的第二部分(6-11)讲人的计划和人的意思——人要绑架耶稣作他们的王,十字架是绑票失败之后人对耶稣的报复。
耶稣进入耶路撒冷,神与人的冲突达到高潮。
在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,在“温柔”、驴驹上与“高高在上”之间的冲突中,我们要重新认识基督,也重新认识和更新我们对耶稣的信仰。
首先我们看见,圣经关切的中心一直是基督。
这是耶稣将近耶路撒冷的时候。
圣灵让我们放慢脚步,福音书的列车开始减速,以便让我们屏住呼吸,仔细观察人类历史上最庄严的事件——基督并祂钉十字架。
这天应该是星期日,接下来就是所谓的神圣一周;“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”(诗篇118:24a;但以理书9:24)。
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到来了。
也正因为如此,耶稣要精心预备。
今天我们达到的地点在耶路撒冷近郊,这个城市的意思乃是“和平”。
这个被称为和平城市一直是一个“战略要地”,一直到今天,和平仍然很遥远——原因在这里:
“就如经上所记,没有义人,连一个也没有。没有明白的,没有寻求神的。都是偏离正路,一同变为无用。没有行善的,连一个也没有。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。他们用舌头弄诡诈。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。满口是咒骂苦毒。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。所经过的路,便行残害暴虐的事。平安的路,他们未曾知道。他们眼中不怕神”(罗马书3:10-18)。
为了将真正平安的道路显示给人类,耶稣来了。
他现在“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”,这两个地名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树木葱茏的环境,仿佛在伊甸园中。
这末后的亚当将要“沉睡”,为要从他身上创造出新的夏娃来。
橄榄山算是一座名山,圣经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那里。
圣经14次提到橄榄山。
《圣经》中首次提到橄榄山,是押沙龙叛乱时,大卫王从耶路撒冷逃出,蒙头赤脚上了橄榄山。
撒母耳记下15:30说,“大卫蒙头赤脚上橄榄山,一面上,一面哭。跟随他的人也都蒙头哭着上去”。
大卫赤脚上橄榄山,代表一个失败的王。
所以注意这里的对应,耶稣,这位大卫的子孙,如今从橄榄山进入耶路撒冷,祂的道路高于大卫的道路。
然我们注意,在这个重要的时间和地点,耶稣要精心预备他的入城仪式。
这是耶稣最后一次“进京”;“耶稣33岁的生命即将结束了”。
圣灵最大张旗鼓地渲染这次入城仪式,为要将众人吸引到十字架下面。
这个“秀”仍然有福音的目的——向罪人宣告耶稣就是基督。
耶稣是怎样预备的呢?
“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”,如同约书亚打发两个探子,他要胜过这座京城。
这两个人可能是彼得和约翰,但不能充分确定(路加福音22:8)。
我们看见一位指挥官,一位元帅,祂要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,因此开始调兵遣将。
圣灵没有告诉我们这两位门徒是谁,因为这根本不重要,因为这是祂的战争,我们只是器皿。
感谢神,这两位门徒后来也没有去找马太把他们的名字记上,或者对马太的“失误”恼羞成怒。
对面村子及两头驴已经预备停当,这是神的计划中的一部分。
两个副词“必”,特别告诉我们,神仔细安排了这一切。我们需要知道,整个这个事件里,即使在最不堪和艰难的时刻,神仍然掌权。
尽管此时此刻我们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,但我们必须永远坚信——神的意思总是好的。
耶稣上十字架并非真的是人类胜过了神,而是神要在人类表面的胜利中宣告祂真正对罪、死亡和魔鬼的胜利。
神指望人类明白这个真理,因此将自己的计划向门徒和更多的人显现。
但我常常想象,如果我就住在那个小村子里,我对两个门徒的到来一定很茫然,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
各位,这也是今天整个人类面对这个事件的基本表情。
2、两头驴的故事
接下来马太福音引用圣经告诉我们这一切安排背后的神学含义:“这事成就,是要应验先知的话”。
神说有就有,命立就立。
神从起初到末后(基督)都是一样的。“要对锡安的居民(原文作女子)说,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,是温柔的,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”。
这段经文出于撒加利亚书9:9,“锡安的民哪,应当大大喜乐。耶路撒冷的民哪,应当欢呼。看哪,你的王来到你这里。他是公义的,并且施行拯救,谦谦和和地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的驹子”。
这段经文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概念。
第一是神宣告的对象,是锡安的女子,是耶路撒冷全城的人,也可以说是全地的人。
居民称为女子(诗篇45:12、雅歌1:5),乃是神要在这末后的亚当身上,重造祂的选民和教会。
另外,这如同圣诞的信息,神要人大大地喜乐,因为这是大喜的信息,是关乎万民的(路加福音2:10)。
这段引文是一个精致的交叉结构。
万民都在“锡安”,而锡安意为干渴之地;与之对应的是耶路撒冷,告诉我们,人们渴望平安。
神知道我们的盼望,因此,第二、“你的王来到你这里”。
一方面,这是一位王,基督、弥赛亚,救世主,万王之王。
另一方面,是这位王自己主动来到我们中间,这是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真理,不是异教肉身成道的哲学。
这是神来主动寻找我们的恩典,不是我们靠着自己的寻找而得到的成就。
第三、至关重要的是,这王与众不同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王与这位王可以相提并论——祂独特的地方是,祂“是温柔的,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”。
我们可以说这个王至少有两个特点。
一方面,祂是温柔的。
用温柔来形容王,这是罕见的。
人间的常识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
你只有比别人更狠才可能称王称霸。
只是在已经成了统治者之后,王才用“慈祥”来化妆自己,但这“上层建筑”下面的血腥建制轻易地暴露了温柔的谎言。
圣灵说耶稣是温柔的王,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。
这是有事实根据的,所以我们看另外一个方面:“又骑着驴,就是骑着驴驹子”。
我们几乎能看见圣灵的幽默,因为我们欣赏过千军万马的王,从柏林到北京到平壤,我们欣赏过阅兵仪式中的“王”。
这位骑在驴驹上的王简直就是堂吉诃德,后面跟着几名渔夫。
这让我们觉得滑稽可笑,这不是白马王子,而是黑驴王子。
我们怎样理解耶稣对驴和驴驹的需要?
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提到驴驹,而未提到驴,并强调驴驹是“从来没有人骑过的”(马可福音11:2;路加福音19:30)。
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耶稣应该是骑在驴驹上面,母驴随其后。
原因可能是驴驹从未被别人骑过,需要母驴陪伴;也可以引申说,耶稣作王的道理和道路都是全新的,是前无古人的。
最后,关于耶稣骑驴驹进京,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。
有解经说,当时,君王和将军是骑马的;骑驴代表耶稣是和平之君。
也有人说,马太福音中驴和驴驹母子不分开,代表耶稣的怜悯。
按着这个逻辑联想,我们也可以想见,一个不忍心离散一个动物一家的王,不可能伤害任何人,地上任何家庭。
驴驹,与“女儿”相对应,与神的儿子相呼应。
耶稣上十字架,是祂与天父的暂时诀别,也要经历与十字架下与母亲的悲惨分离。
如果去的真有约翰,就更有意义了。
在十字架上,耶稣对母亲说,看你的儿子;对约翰说,看你的母亲(约翰福音19:26-27)。
也许,约翰此时想起了这一幕。
人间的王以别人的妻离子散来维系自己的家天下,而耶稣这位王,为了重建家园,自己的家被人类支离破碎。
反过来请大家思想——那已经为我们家的和睦破碎了的“神圣家族”,我们忍心因我们的破碎继续让祂破碎吗?
让我们对比这两组画面:十字架下的马利亚和十字架上的耶稣,那种残酷的分离;耶稣温柔地骑着小驴驹,小驴驹的妈妈跟在后面,和平温馨地穿越民族仇恨燃烧起来的人山人海。
“耶和华坐着为王”。
不仅如此,我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,耶稣骑驴驹进京不仅仅代表祂是和平之王,而是要告诉所有的人,这王是送死来的。
这是十字架之行。
主要是在这一点上,这王是全新的。
答案在创世记22:2-3,“亚伯拉罕清早起来,备上驴,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,要在预备好的摩利亚山上献上自己的儿子”。
同样的场面,同样的地方,同样的儿子,要发生同样的献祭。
所有的王都是叫别人死或者让别人代替自己死,耶稣这位新王要为所有的人去死。
这是一位新王,祂要给人类指明的平安道路是前所未有的,也是唯一的平安之路。
二
合城旧人
1、前所未有的冲突
但是,这只是神的意思,这只是神的计划。
在人间,这个意思和计划没有一位同情者、参与制定者——只是整个人类以不赞成这个计划的方式毫无例外地卷入了这个计划,都成了参与者。
说的更清楚一点,接下来我们看见了倾城欢迎耶稣入城的热潮,他们的目的与上面这个十字架计划毫无关系,但却被神使用来成就了十字架的计划。
人民在热烈欢迎或绑架耶稣去从事另外一种事业,就是人间所有的王正在从事的事业。
也请大家注意,在这人声鼎沸和群情汹涌中,我们看不见耶稣的表情,听不见他的声音。
这是一场被压迫人民的夺权运动,也是一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战争。
但这不是神的战争。
如果耶稣顺应了民意,历史上只是平添了一位该撒,绝不会再有基督。
特别值得我们反省的是,门徒也站在人民的一边。
“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”,几乎所有的经解者都强调说,这表明门徒的顺服,并将这种顺服的功课复制应用在我们身上。
这是没有道理的,但问题要比这种解读深刻得多。
这时候门徒是有“信心”的,只是在期盼他们想象的“王”真的来了;他们像所有的俗人一样,作着“咱大哥或师傅当个皇帝,我们就可以位列左右”的千秋大梦(马太福音20:20-28)。
他们的顺服是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顺从,他们的信远未完全。
他们欢天喜地,将衣服都献上了,因为他们的老师要当皇帝了。
把衣服放在驴身上,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。
这头小驴驹不是通往王位,而是通往十字架。
请大家注意,在这起绑架事件中,我们像门徒一样站在人民群众一边,而不是耶稣一边。没有一个人站在耶稣一边。
我们的信仰常常是一起绑架耶稣的阴谋、误解或异端。
我们要利用耶稣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门徒的信仰是慢慢被更新的,我们也一样。
此时此刻,包括门徒在内,合城的人没有谁知道耶稣来是送死的,是要上十字架的;更没有人愿意他这样作。
这是神的计划与人间理想冲突的高峰。
这个冲突的解决和释放在十字架。
神“一意孤行”地推行祂的救赎大计;理想破灭的人民恼羞成怒将不顺从他们意志的神之子杀害了。
注意这里两处提到衣服;而这里的众人原文是极多的人,成千上万的人,极其众多。
与十字架上的耶稣孤独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。众人将衣服铺在地上,最真实的目的不是尊重,而是要绑架耶稣作王,他们要耶稣像耶户一样作王(列忘记下9:13)。
这里的衣服和树枝,也使我们回想到创世记3:7-8,21那一幕;人在继续遮掩自己的罪。
不仅如此,根据利未记23:39-42,以及约翰福音的相关记述,摇动棕树上的枝子是住棚节的仪式,此时此刻的众人,如同耶稣登山显荣之时的彼得,要耶稣留在世界里作王。
更具体地说,众人的目的只有一个,要耶稣带领他们推翻罗马帝国的统治和奴役。
这是他们对王的理解,也是他们对旧约关于弥赛亚预言的解读(诗篇118:24-26)。
圣经所记载的,不等于圣经所赞成的。他们并不是按神的意思欢喜,而是按人自己的意思欢喜。
也正因为这样的缘故,犹太人不能接受十字架上的基督。
他们只能接受大卫宝座上的基督。
所以,“前行后随的众人,喊着说,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,奉主名来的,是应当称颂的。高高在上和散那。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,合城都惊动了,说,这是谁。众人说,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”。
众人前行后随,目的是,要耶稣登上大卫的宝座,高高在上。
和散那的意思:“拯救”与“现在”;“现在就拯救我们!”
用希伯来文呼喊,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,也是为了避免刺激罗马人。
让合城都震动了的,绝对不是因为真理,而是因为罪。
众人根本不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或者就是神。
这里是众人回答,而不是耶稣回答;人们已经等候得迫不及待了:这是耶稣,“这是约书亚”。
在他们眼里,耶稣也是人,完全否定耶稣是神,既然耶稣不过是一个凡人,再作大卫也是顺理成章的,大卫也出身低微,这又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故事。
耶稣不过另外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诗人、是犹太人民的儿子;拿撒勒就成了韶山。
合城震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激发了犹太领袖的嫉妒和罗马人的恐慌。
掌权者对这是谁的反应是:一个革命家?巴黎发生革命啦?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动乱,一小撮人有计划有预谋……。
今天社会面对教会和基督徒的时候,也会问同样一个问题:这是谁?他的到来对我,我们的家、我们的国,我们的社会,意味着什么?
而人民的反应是:东方红,太阳升,巴勒斯坦出了一位……,他为人民谋幸福,他是人民大救星……
然而,这一切都是罪生出的妄想;正因为如此,他们的“和散那”很快就变成了“除掉他!钉他在十字架上”这残暴的呼叫。
2、司空见惯的绑架
耶路撒冷城对耶稣的夹道欢迎正上演一场深刻的绑架耶稣、强迫耶稣作王的运动。
所谓绑架耶稣,就是我们要利用耶稣达到我们个人的目的,而我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神的目的。
我大体罗列了四种常见的对耶稣的绑架。
第一、政治基督徒。
这很常见,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,今天中国的民运基督徒、红色基督徒、和谐基督徒,文化基督徒,都可归入其中。我不展开了。这是信仰上的淫乱。
第二、家政基督徒。
把圣经真理缩小为婚姻家庭指南,工作手册等等。他们像拜菩萨一样拜耶稣,以为耶稣可以保佑他们一切罪不被揭露,而且能在罪中大有平安。
更有甚者,有人要用耶稣的道理来支持他们犯罪,将犯罪合理化,因此断章取义,信口胡说。
第三、山头基督徒。一些教会挟耶稣以令诸侯,绑架耶稣占山为王——地盘主义,羊成为人质;他们有一种精神疾病就是“失羊恐惧症”,原因是人的荣耀和经济利益。
他们通过绑架基督的儿女来绑架基督。
第四、情绪基督徒。
可分两类。
一方面是强调个人生命和灵修的修性者,他们要利用耶稣把自己修炼成完人。
对他们来说,“成圣”与成为孔圣人几乎是一个意思。
他们不明白“成圣”和“罪魁”之间的关联。
另一方面,就是在个人见证中利用耶稣,真正的目的是渲染自己的某种情绪。
最普遍的绑架事件是个人见证对耶稣的绑架。
他们不是在讲耶稣,而是在讲我,或者我的什么人。
从根本上说,绑架耶稣的运动源于不信。
他们根本不知道耶稣是谁,自然也不认识自己是谁。
一方面,我们把自己想象为神,另一方面,我们把我这个想象出来的神强加给耶稣。
换句话说,我们所理解、或者我们所认为的耶稣,神,常常不是圣经所启示的耶稣,神。
所有异端从根本上说,都是偏离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——“这是谁”。
比如,我们杜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,神只是爱,神是我们的秘书和魔术师等等;反过来,我们用这些概念去控告神。
记住马太福音1:21,“她将要生一个儿子。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。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”。
这是神的目的。
但我们常常按自己的意思虚构神的很多目的,若神完不成这些作业,我们就责备、咒诅甚至弃绝神,绑架达不到目的,就是撕票。
但是感谢神,耶稣被绑架,只能是未遂。
耶稣是神。
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被绑架成功,但耶稣不会,因为只有耶稣是神。
所以,“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,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,就信了他的名。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,因为他知道万人。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。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”(约翰福音2:23-25);“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。就说,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。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,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”(约翰福音6:14-15)。
这是我们的主。不仅如此,恰恰因为十字架上的撕票行动,神完成了祂的救赎大计。
人类是要将罪进行到底的人类,但是,感谢神,祂是要拯救我们到底的神。
~
各位弟兄姐妹,我们今天的信息与教会传统有很大的冲突,求神帮助我们。
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“荣入圣城”这场热浪之中,背后有一个魔鬼的计划,这是魔鬼未竟的试探。
十字架上的残酷也是魔鬼对耶稣的试探;耶稣胜过了这最后的试探。
在一周前,在耶路撒冷城门口,这场荣耀同样是对耶稣的试探,这样的试探同样是险恶的。
让我们看见,魔鬼隐藏在人山人海中,处心积虑地怂恿众人的呼喊,为叫耶稣成为人民英雄。
而所谓人民英雄不过是魔鬼的仆从而已。
这两场试探的目的是一个,阻拦耶稣上十字架,要耶稣成为世界之王的一部分。
而我们当知道,魔鬼是这世界真正的王;耶稣以任何一种王的姿态出现,都会成为撒旦的“偏将”。
魔鬼的这个试探是极为狡猾的,如同起初在伊甸园里的计谋。
一个能够忍受酷刑的英雄,能忍受荣耀的诱惑吗?
请诸位想象一下,此时此刻当民心所向(野心所向);所有人间的领袖都会顺应民意,“民心可用”,以成“王者之疯(风)”。
换句话说,顺势称王是耶稣此时此刻面对的极大的试探。
这世界几乎没有人能胜过王的诱惑。
即使那些禅让的中国先人,归隐的哲人,谢绝称帝的华盛顿也难以比拟,因为耶稣的机会成本是上十字架。
骑着驴驹穿越这巨大试探又走向各各他的,只能是神的儿子。
基督是唯一的道路、真理和生命。
最后,我们要明白,我们身上都有称王的倾向。
基督徒天路历程上同样有“敬酒”与“罚酒”的双重试探。
没有一种试探我能胜过。
十字架的酷刑会让我否认主,而我自己不用试探,就可能寻找“将计就计”的机会。
只有耶稣胜过了荣耀神学的试探,我们却没有。
我们仍然把人的荣耀强加于耶稣,参入到我们的信仰之中。
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来到“荣入圣城”现场的原因。
耶稣召聚我们,如同吩咐那两个门徒,让我们看他怎样预备好了小驴驹,骑上,进城,走向十字架。
这一切,是要我们靠着耶稣来分享祂的胜利。
圣灵也带领我们回到马太福音4:8-10,“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,将世上的万国,与万国的荣华,都指给他看,对他说,你若俯伏拜我,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。耶稣说,撒但退去吧。因为经上记着说,当拜主你的神,单要事奉他”。
阿门!
2010年11月28日
——————
其他内容:羊门夜读
Comments